漢服作為傳承了四千多年的華夏族傳統服飾,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其布料、紋樣、款式、裁剪方法、制作工藝等不斷地推陳出新,款式越來越豐富,樣式越來越精美,內涵越來越豐富。從歷史上看,漢服不僅在禮制上越來越完備,不同歷史時期的漢服也有著十分鮮明的時代特色,從黃帝的“垂衣裳而天下治”,到商周冠服制度逐漸形成,再到秦漢時期漢服形態日趨完善,漢服越來越成為華夏民族的鮮明標志。經過魏晉、隋唐、宋明時期與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交流與融合,漢服的品類、長短、肥瘦、款型、色彩、紋樣及視覺效果不斷地更新換代,領口、袖口、帶式更是千變萬化,最終形成了數百種之多的漢服款式。
然而萬變不離其宗,無論漢服在外觀上如何變化,千百年來其承載的核心思想和民族精神沒有變,甚至其基本的制式也并沒有發生根本的改變。今天,史普君就從服裝制式的角度出發,跟大家聊一聊漢服的三種最基本的制式——上下分裁制、上下連屬制、上下通裁制,它們所對應的漢服代表形制分別是:衣裳制、深衣制、袍衫制。這里的制式與形制是有區別的,制式主要是針對服裝裁剪制作的手法而言,而形制主要是指服裝制作完成后的樣式。中國古代漢服的形制不光包含服裝的款式,更包含著裝的制度,是華夏文明禮儀規制的重要體現。
01 衣裳制(上下分裁)
衣裳制,又稱上衣下裳制,即把上衣和下裳分開來裁剪制作,上身為衣,下身為裳。這是中國最早的服裝形制,是漢服體系的第一個款式,“衣裳”一詞就來源于此。上衣為交領右衽,下裳圍合包裹下體,皆以帶結系,這也是漢服最基本的特征。
上衣下裳制相傳始于黃帝。古代文獻和出土的人形陶器證明,最遲在商代,上衣下裳制已經形成。先秦時期天子大夫參加祭祀等隆重儀式所穿的冕服、玄端,都是典型的上衣下裳形制。秦漢至明末,無論服裝如何變化,上衣下裳始終是歷代男子禮服的最高形制??梢哉f黃帝的這個設計,深遠地影響了中華民族服裝發展的歷史走向,且把中國傳統的宇宙觀、自然觀、人文觀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具有深刻的符號學意蘊。
上衣下裳制的特點是上下分開穿著,既方便生活,也便于勞作,所以適應性很強。后世流行的上襦下裙、上襖下裙,普通百姓所穿的上衣下褲,本質上都可以歸屬到上衣下裳形制中。
上衣下裳制是漢服的最早源頭,也是漢服最基本和最正統的形制,深衣制、袍衫制都是在上衣下裳的基礎上演變發展而來的,是上衣下裳制的變形。
02 深衣制(上下連屬)
深衣制是先將上衣和下裳分開裁剪,然后再將兩者相連縫合,即上下連屬,使之“被體深邃”,形成一個整體。深衣上下分裁是為了遵循上衣下裳的古制,而將上衣下裳縫成一體是為了方便,同時可以把整個身體包裹嚴密,使之深藏不露,既反映了中國“天地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也反映了漢民族內斂含蓄、包容萬物的文化品格。
深衣制是我國古代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服飾形制,也是漢服中傳承時間最久遠的形制之一。先秦時期,深衣已經在社會上普遍流行,上自天子百官,下至平民布衣,不分男女老幼、不論職業貴賤均可穿著。兩漢時期曲裾深衣和直裾深衣的流行和普及,使得深衣成為漢服中最具形象標識的形制。宋代著名學者朱熹通過對《禮記》深衣篇的考證和研究,制作了朱子深衣,為深衣制定了嚴格的規范和形制要求,并賦予了深衣更深厚的禮制文化內涵在歷史上影響很大。
深衣制是漢服體系中最值得探討、研究的一種形制,它大氣儒雅、中正肅穆、裁制講究,可以說是漢服體系的核心精髓所在。
03 袍衫制(上下通裁)
袍衫制即袍服制,其裁剪方法明顯區別于上衣下裳制和深衣制,不再分上衣和下衣分別裁剪,而是通身直裁,上下并無接縫,自然一體。既有前身和后身全部通裁的,也有取前身或后身一面通裁的。袍衫制漢服通體直裁,既節約布料,又方便縫紉,且造型流暢自然。唐宋的襕衫,往往在膝處有一道接縫,稱為“橫襕”,一般認為這道橫襕是出于對上衣下裳這種祖制的恪守和尊崇而刻意加上的。
據考證,通裁類漢服至少在漢朝初年就已經出現,早期主要作為內衣而存在。魏晉南北朝后,開始作為正裝穿著于外。隋唐至明末,通裁制漢服十分流行,款式眾多,男女皆可穿著。歷史上比較著名的圓領袍、襕衫、直裰、道袍、褙子、比甲、鶴敞、飛魚服等都屬于這類形制。